試想像一下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大型的户外音樂節,我們聽着DJ播放的音樂自由地跳動、擺動着身體……
這種就是EDM (Electronic Dance Music)。故名思義它是一種用來跳舞的音樂,而它的起源則與六十年代末的Disco文化有關。初期的Disco會請爵士樂手演奏,而台下的人就會跟着音樂跳爵士舞。但隨着鼓機、合成器等設備發展成熟,很多Disco都改為聘請一名DJ播放電子音樂,畢竟聘請一名DJ的成本比聘請一隊爵士樂隊低。
當時Disco舞曲的結構只是由4拍的Bass Drum和反拍的Hi-Hat組成,也即是「咚嗞咚嗞」的聲音。這種更輕快的音樂讓人更容易跳起舞來,更令Disco成為了受歡迎的地下文化,也是當時被社會排斥的人,如同性戀者、黑人等的避難所。正因如此,Disco有着負面的形象,甚至一度出現反Disco的熱潮。
直到八十年代初期,有「House教父」之稱的Frankie Knuckles,把當時的電子舞曲和合成器結合,創作出新的音樂曲風 – House。House文化很快便流傳到世界各地,亦令它成為現今派對或音樂節不可或缺的一種音樂。
因此,EDM其實並不只是一種曲風,而House也只是EDM的其中一種風格。
音樂面前,人人平等?
Disco文化經歷過不少起跌。當中,平權運動擔當着重要的⻆色,使Disco文化放到大眾眼前。
在六十年代的美國,歧視同性戀者問題嚴重,甚至不同的州份都有各反同性戀法律。例如在紐約,男性之間不得共舞、店家也不能售賣酒類飲品給同性戀者等。而石牆酒吧則是美國紐約著名的同性戀酒吧,並由黑幫經營。
在1969年,警方在石牆酒吧逮捕了數名變裝皇后(Drag Queen)。伴隨着同志社群多年來的壓迫,事件最終演變成一場暴動。地下Disco文化、同志人權等議題被廣泛報導和關注,使地下文化不再地下。
其後,DJ David Mancuso舉辦了一場派對「Love Saves the Day」,只要沒有對少數群體存有任何歧視即可參加,而且入場費用低,是一場以愛為主的派對。人們後來稱他的場地為「the Loft」,視這裏為Disco的根源;視愛和公義為Disco的精神。
音樂作為世界語言,即使擁有不同的種族背景、性傾向、年齡等都可以一起享受。就如Hip-Hop一樣,就算過去有着負面的形象,但到最後同樣抱有Love and Peace的精神。
除了House外,EDM還包含很多不同風格的音樂。例如……
Dubstep (迴響貝斯)
Dubstep在EDM中算是最易分辨的一種。這種風格的特徵是經常出現Wub Bass,也即是「哇哇」的聲音。而且,它的節奏不會跟隨4/4的拍子,通常第二、四拍是沒有鼓的,中間的空拍就會用Wub Bass或Hi-Hat等其他元素填充。著名的Dubstep DJ有Skrillex、Skream、Flux Pavilion等。
Techno (高科技舞曲)
Techno初時是與Funk、Jazz、House等音樂類型融合。它的最大特色是以更多的合成器取代人聲,旋律短而且重複性高,使音樂聽起來更有工業和科技的感覺。創作出Techno的是Juan Atkins,他的創作理念是要把個體靈魂轉移和融入到機械上。著名的Techno DJ有Jeff Mills、Carl Cox、Charlotte de Witte等。
Trap (陷阱音樂)
Trap源自於Hip-Hop,EDM Trap較注重在低音和其他節奏元素,而Hip-Hop Trap則較注重於歌詞。EDM Trap有混合到House、Techno和Dubstep的元素,但標誌性的TR-808鼓機和非常急促的Hi-Hat仍然被保留。EDM Trap在2010年代起才開始盛行,RL Grime、TNGHT、 Flosstradamus、Baauer等都是著名的DJ。
以上只是EDM家族的其中三種風格。隨着科技的發展,很多流行曲都有運用EDM元素,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EDM的發展和更創新的風格。